10月26日,印尼梅州会馆与雅加达客属联谊会在雅加达东区迷你印尼公园TMII商场内的印尼客家博物馆共同举办了印尼语主讲的客家历史与文化讲座。主讲人为印尼客家博物馆馆长李世鐮先生(Iwan Mahatirta)和雅加达客属联谊会副主席袁霓女士。
这次讲座为印尼语讲座,之所以使用印尼语是为了让年轻一代的印尼客家人更便于理解讲座内容、理解客家传统的精髓。印尼客家的数位名流也到场听讲座,Budi Agung学校一众学生也前来聆听,讲座共吸引了300多位听众到场。
执行委员会主席何伟赞(Tony Herman)表示,希望这次的客家文化讲座能为年轻人带来新的启发,让他们更了解自己的故乡。中华文化园的创始人熊德怡Teddy Yusuf对此表示赞同,希望年轻的客家人得以传承传统文化和精神。
在讲座中李世鐮简要叙述了中国历史和中国客家人的历史。因躲避战乱等各种原因,中国汉族人在历史长河中总共经历了六次大迁徙,一部分汉族人从中国北方的中原地区(包括河南、河北、山东、西、陕西五省)渐渐移居至中国南部。
首次大迁徙发生在晋朝(公园317-589年)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之时。在晋朝康元年朝廷发生了八王之乱,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多个少数民族部落趁机大肆进攻中原地区扰乱中原民生,人民苦不堪言,史称“五胡乱华”。这两次动乱使得一大批中原汉族人开始向南方迁移。
规模最大的一次迁移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第六次殖民时期。客家勇士在战败后和本地的一些穷苦农民漂洋过海开始下南洋的大潮。当时的客家人乘坐着简陋的轮船,有些辗转到了东南亚地区,还有一些去了更远的欧洲和美国。
即便经历了流离失所和天翻地覆的生活剧变,客家人在新环境中仍旧能够守护着尊礼重义、好学善思、讲究伦理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保持着一丝中原古风。
有这样一个形容客家人的成语“耕读传家”,意思是即使需要每日劳碌耕作也不忘念书学习。还有一句老话“无梅不成衙”,意为没有一个衙门没有梅州人的身影。中国客家人也特别会唱山歌,梅县松口人更精于此,“自古山歌从口出”这句老话中的“口”字说的正是松口。
讲座中还总结了客家人的多个优点。客家精神:刻苦耐劳坚毅刚强,开拓创业团结奋进,简朴正直崇尚忠义,敬重祖先提倡孝道,睦邻好客爱国爱乡;客家教育:耕读传家继承优良传统,宗族教育图谋光宗耀祖,讲求武道健体强身卫国,兴建学校培养人才,捐资助学造福后代;客 家 妇 女:勤劳朴实,聪明好学,讲究卫生,持家有方,相夫教子。
客家土楼也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式建筑,2008年客家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梅州多有围龙屋、五凤楼,还有很多中西合璧的小洋楼。在福建龙岩也有非常多的土楼,自12世纪起客家祖先在福建永定县留下许多珍贵的客家土楼建筑,这些房子还能抵御敌人入侵和强盗滋扰。
客家人才辈出。在印尼的客家名人有熊德怡(Teddy Yusuf印尼国军退休准将)、钟万学(Basuki Cahaya Purnama 前雅加达省长)、潘万兴博士(Pandji Wisaka)、梁锡佑(Liang Xiyou中华会馆元老)、张榕轩(Tjong Yong Hian)、荷兰殖民时期的斗争英雄张耀轩(Tjong Yao H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