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族居住, 中华民族像蒲公英一样, 漂洋过海到达异地生根落户, 即使离开遥远的祖国, 也会把家乡固有的习俗和文化带往当地代代传承, 并融合成当地的一种节日习俗。例如当初槟榔屿的福建籍华族流行在元宵节到海边“抛柑接蕉”, 如今发展成大马特有的文化之一。
上个世纪华族未婚少女, 无论是大家闺秀或是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 只有到了元宵节才被破例允许结伴出门看花灯, 不少男女借机物色心上人, 这个古代习俗自来到马来亚槟榔屿之后改成“抛蕉柑”(抛好柑, 嫁好尪/丈夫)。如今, 更演变成青年男女的一个新年节日, 大家热热闹闹地在元宵节夜晚向海边, 湖泊, 河边, 池塘抛蕉柑, 苹果。女的抛柑橘, 男的抛苹果, 并在水果上写上联络方式, 借抛掷水果到海上, 期望捞到一个好姻缘。习俗渐渐流传到雪兰莪, 马六甲和各地州府。
习俗的起源是因为早期航运不如现在发达, 家家户户过年的蕉柑留到了元宵节那天, 不是失水就是腐烂不能吃了, 只好丢掉。于是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元宵夜, 很多姑娘就把失水或腐烂的蕉柑抛到海里去, 少男们就会留意小家碧玉出来抛蕉柑, 这就是槟城流传至今的元宵夜抛蕉柑。

抛蕉柑习俗热闹浪漫, 别具一格, 青年男子向海中抛苹果, 企盼找到一个贤妻“好老婆”;青年女子抛蕉柑企盼嫁个如意郎君“好丈夫”。后来, 也演变成男的也有抛香蕉的, 上面写下自己的姓名及联络方式, 投入海中希望得到月老的牵缘。大家在海边用一根长竹竿一端系着一个网罩在海边打捞, 男的捞蕉柑, 女的则拾苹果或香蕉。看看新年能否找到一个好伴侣。在怡保, 还有年轻人用红线和自己的照片挂在许愿树上, 希望能结识良缘, 携手相牵白头偕老。
柑橘谐音是吉祥, 所以, 新马一带华族同胞给人拜年都会携带两个橘子, 主人回礼也是两个橘子, 表示大吉大利之意。“抛蕉柑, 嫁好尪, 抛苹果, 娶好某;抛土豆, 吃到老, 抛石头, 砌洋楼”此福建民谣正是抛柑习俗的由来。与古时的打擂台或抛绣球选亲可谓异曲同工。
-840x81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