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份, 本国某文化机构发来通知函, 邀请印尼各地华社参与“世纪光影——我眼中的中国”活动, 征集百年来在千岛各地闪现过有纪念意义, 留下中国“光影”的照片。我们在基金会及三语学校的旧档案里选出了几张旧照, 希望能符合主办单位的门槛。
其中一张早年“中华学校”举办国庆典礼的照片, 让我们这些“老学生”感慨万千。那是1954年10月1日由陈若珊老先生拍摄的, 在经过1966年那场排华风暴后, 多数人都把有中国因素的书本和照片毁弃。但陈老冒险保存, 由其后人于10年前捐赠给学校。
照片显示, 苏岛廖省英得其利县(Indragiri)宁岳市(Rengat)“公立中华学校”大礼堂前, 举办新中国第5届国庆纪念, 中华总会理事邀请政府官员, 社会名流及全校师生欢庆, 印, 中国旗鲜艳夺目, 彩带飘扬, 场面热烈而和谐, 映衬出当时两国间的友谊。
根据章秉源先生1953年编纂的校史, 中华学校创于1929年4月23日, 校址在市区木结构店屋, 第一批学生仅20余名。1937年, 校董在新加坡聘请黄业生先生任校长, 定校名为“公立中华学校”。翌年购置地皮, 计划建校, 广获各地华侨捐助。1939年11月25日, 新校舍启用典礼, 棉兰季领事亲临其盛, 校名更是当时中华民国政府林森主席的墨宝。
3-840x630.jpg)
1941年日军南侵, 爱国侨领陈嘉庚先贤与一批文化人, 乘木船从新加坡渡海进入英得其利河(旧名关丹河), 在中华学校宿舍休整数日后, 由当地侨领安排经过陆路疏散到各地区。1945年8月, 日本战败投降。年底, 在职8年的黄校长夫妇卸下校务, 请辞回新加坡。
1947年5月, 校董礼聘广东国立中山大学的谢浩然先生为校长。谢校长整治校务, 并为校歌作词;“昆仑之高, 江河之深, 爱我中华, 万众一心!”鼓励着几代中华学子。谢校长于1955年返乡。1966年学校被接管, 改为国民学校, 数年后在冲天的烈焰中永生了。
那数十年间, 就读过这间华校的廖省华人成千上万, 虽然, 他们有的出国, 有的离乡……但脑海已烙上“母校”的印记;这帧旧照肯定会唤起他们青少年时的美好记忆。
2008年初, 广福基金会理事决议筹建三语课程的幼儿园及小学。获得了乡亲们的积极回应和支持, 旅雅的林俊盛乡贤承诺半数资金, 朱怡泉先生, 翁伟洸先生以及众多国内外乡亲善信, 儒商校友们也都慷慨资助, 历经数年, 建成了“广福学校”今天的规模。
捧着这斑驳而泛黄的旧照, 看着那久远而依稀的面孔, 喟然长叹。但看到新建而巍峨的三语学校, 想到全国各地蓬勃发展的华文教学, 不禁击节长啸:世纪光影, 百年华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