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间要懂得互相规过劝善, 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 那么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亏损。
作为朋友, 应该互相欣赏彼此的优点, 同时也要指出对方不足的地方, 互相劝告, 好好改正, 这样两个人的品德修养都会提高。如果我们总是包庇彼此的错误, 两个人的品德都不会得到提高。
规劝朋友, 一定是在两个人的时候, 其他人在场绝对不能讲, 这是尊重对方, 这样朋友会感恩你, 规劝的效果也比较好。因为我们规劝的目的是为了朋友改过, 为朋友好, 所以这个方式一定要注意。如果方法不对, 可能就达不到规劝的效果, 弄不好他不但不肯改, 甚至还会起抵制, 逆反的心理, 而且可能会怀恨在心, 这样我们不就适得其反了吗?所以跟人交往这些分寸, 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可不慎重啊!
言语是要规劝别人, 让人能够改正过失, 所以“善相劝, 德皆建”, 彼此的道德学问都能得到长养。不但要劝导朋友改正过失, 还要有成就朋友的这一份存心, 与此同时, 自己的学问也在提升。帮助别人愈多, 就愈能体会别人的需要, 把事情做圆满。“过不规, 道两亏”, 见到朋友过失假如不规劝, 他做错事, 我们也错了, 因为没有尽到朋友的道义去规劝。人最容易犯过失, 绝对不是低潮时, 而是人生很发达的时候, 往往会得意忘形。这时只要有好朋友尽本分来劝告, 人生很多危机就能逢凶化吉, 所以劝诫朋友是为人朋友的本分。

我问她:“女人最强的威力是什么?”温柔。你要这样跟他讲:“我跟孩子一生的幸福, 都系在你的健康上。”他一听, 抬头挺胸。你再慢慢跟他讲, 吃这些肉类有什么害处, 不要制止他马上就不吃, 几个人做得到?你可以把肉类从三盘变成两盘, 再从两盘变成一盘, 不落痕迹。还有一点很重要, 你要学做好吃的素食, 不然他会很痛苦, 要处处替他着想。此外, 把你先生带来跟我们一起吃饭, 他一看这么多人吃素, 会说素食也满好吃的, 后来自然就吃素了。所以, 要懂得善巧方便, 不可强加于人。
因此, 要改变别人以前, 自己要先稳定下来, 心定才能转境, 不被境界所转。不能操之过急, 所谓欲速则不达, 要想成就任何事, 耐心非常关键, 所谓“一切法得成于忍”。我们提到忍字, 要忍到什么功夫?“忍”是会意字, 要禁得起一把刀架在你心上都能如如不动的考验。并不是真的拿一把刀架在你的脖子上, 而是当我们的好意被人冷水一泼, 被冷嘲热讽的时候, 能不忘记自己的初心, 能忍受屈辱, 进而唤醒他的惭愧心和良知, 这需要忍耐的功夫。而忍耐的功夫什么时候练?时时处处与人言谈, 与人相交往的时候, 常常注意自己的脾气, 傲慢的习气有没有起来, 要从起心动念处去修正, 才是最好的修学方法。
我们劝别人“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错误的事, 我们为人老师, 为人父母的人都说没关系;迟到, 没关系;丢个垃圾, 没关系。积小恶成大恶, 应该要谨言慎行。成就孩子的德行, 绝对都是从小善做起, 从小恶改起, 才是正确的方法。勿以善小而不为, 就从我们生活当中, 点滴小事开始做孩子的榜样, 甚至于做员工的榜样, 这样就能让身旁的人提起这种好善好德之心。所谓“登高必自卑, 行远必自迩”, 一定要从低处, 近处开始, 一步一脚印做下去。

荀子在荀子·修身篇中把朋友与冤家, 君子和小人分界得一清二楚。荀子曰:“非我而当者, 吾师也;是我而当者, 吾友也;谄谀我者, 吾贼也。”意思是说, 批评我而且批评得恰当的人, 是我的老师;赞扬我而且赞扬得恰当的人, 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 是害我的敌人和贼子。荀子的话, 让我们如此分明地分清他人究竟是敌是友。
“善相劝,德皆建”, 我们规劝别人, 让别人改正自己身上的过失, 这样两个人的德行都会有长进。对待自己的好朋友, 我们除了劝说, 还要希望他变得更好, 这样长久下来, 我们的德行, 学识也在提高。我们在帮助朋友的同时, 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别人的需要。
当然, 我们劝说别人, 要选择在私下, “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 我们赞美别人, 可以在所有人面前, 我们不必隐藏自己对别人的赞美, 但是劝人, 却要选择合适的时机。
有一位朋友听了有关素食的课程觉得很好, 回到家里之后, 就和自己高血压的先生说, 为了他的健康, 以后都不给他做肉吃了。但是他的先生并没有领情, 这位朋友很生气。我们想想, 她先生不听从她的劝告, 其实可能是真的接受不了她的规劝方法, 我们在劝说别人的时候态度真的很重要, 有时候我们采取的态度不好, 可能会和自己的目标背道而驰。所以劝人的时候, 我们要三思而后行, 选择能够让别人接受的态度和方法。
做事情要有计划, 要有目标, 要懂得循序渐进的道理。想想那位朋友, 她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她的丈夫, 其实她的丈夫完全可以去外边吃肉, 可以吃到肉的地方太多了, 所以她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自己的丈夫, 慢慢地规劝, 这样最后才能有好的结果。

我们劝别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作为老师, 作为父母更要慎行, 不能看见孩子丢垃圾也说没事儿, 看见孩子做错事也总是原谅, 这样是不对的, 我们要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 从小善做起。这样日积月累, 孩子长大以后才是善良的人。另外, 有不好的地方, 就要好好改正, 以免积累成大的错误。
今天为什麽很多人不能接纳别人的规劝?有两种原因, 我们不能不晓得。第一个, 规劝的人, 他的态度, 他的语气很强势, 就好像指责说:你不可以这样, 你错了, 态度不能圆融。第二个, 就是对方他接受你这样严厉的态度, 不是很好的口气, 他不能服你, 他认为你这样讲我, 我偏偏不改。所以此地讲「善」, 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我们想一想, 跟我们最近的亲人, 如果不是父母就是子女, 再不然最近的就是夫妻。为什麽会吵架? 吵架的原因, 不外是听了口气很不好, 听了很不舒服。为什麽会不舒服? 就是对方在指责过失的时候, 往往态度语气相当的不好, 令对方受不了, 所以两个人才会吵架。这里就提到人与人之间, 如果在规过劝善的时候, 要懂得善巧方便, 要抓到适当的时机。你如果没有抓好这个时机, 这个时间抓得不好, 让他很难堪, 让他觉得很难为情, 就会伤害到他的自尊。

记得小时候, 邻家有一对婆媳相依为命的这户人家, 子女也有几个, 当时男主人在外工作, 只有剩下婆媳二人。这户人家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 最後我们看到他的子女长大之後, 都相当有成就。每当媳妇很严格在教育她自己的小孩的时候, 甚至会揍他, 打他, 做奶奶的会回避到一旁。等孩子被打完, 被教训完之後, 祖母她会出来牵着孙子说:你刚刚就是因为犯错, 犯错母亲打你是要你好, 把你打醒, 因为你做错事情了, 打你一次, 你永远记住这样做是错误的, 她是要你好, 将来不要变成坏人, 将来你会成为社会上贤良之人。有这麽贤明的奶奶, 所以我们看到这户人家他的子女都相当有成就。
所以「善相劝」, 我们两方的品德都可以树立, 因为我们可以渐渐的切磋而提升。不过在此地还要再郑重的叮咛一下, 善巧方便它的重要, 才能达到劝解的效果。如果你没有善巧方便, 这个效果可能没有办法达到。
数据通过以下方式从各种来源进行汇总和处理: Data is summarized and processed from various sources by: Dr. Andy Kurniawan Bong, SE, MBA. 黄 泳 腾 博 士。 Senior Lecturer = 高 级 教 授。